7月初,河北梆子現代戲《呂玉蘭》在冶金俱樂部首次公演,取得圓滿成功。劇場中,舞臺上飽滿的人物形象、跌宕的戲劇衝突、演員們深情投入的表演,令人贊嘆折服。而臺下觀眾文明觀演、自覺謹守演出秩序,同樣讓到場之人體會到邢台人對藝術、對呂玉蘭精神的一種尊重。
  河北梆子現代戲《呂玉蘭》雖然是呂玉蘭生平事跡的真實再現,但作為一件藝術作品,從舞臺背景、臺詞對話、演員的肢体動作乃至眼神,都需要通過精雕細琢、精益求精的再創作,才能最好地體現出主人公身上所蘊藏的時代精神,才能更好地打動所有觀眾。沒有吸引力的小說、戲劇,總是難以讓讀者和觀眾認真看下去。就像一部明顯有失水準的影片,即便在星級影院中播放、觀眾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群,恐怕仍會有人通過敲扶手、打瞌睡這種下意識舉動來表示不滿,甚至忍不住提前離席。而《呂玉蘭》首演的過程中,媒體記者卻未在到場觀眾中發現此類現場,這至少說明,河北梆子現代戲《呂玉蘭》是台成功的舞臺劇,是件能夠吸引觀眾、抓住觀眾、留下觀眾同時更對得起觀眾的藝術作品。
  邢台觀眾在觀看《呂玉蘭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文明守序,一方面體現出邢台人民日益提高的文明素質與道德修養,另一方面則可以認為是《呂玉蘭》這部戲讓他們產生了深刻的“共鳴感”。有人說過,“如果你能讀懂故宮中文物所歷經的那些滄桑歲月,你是不忍伸手去觸摸和驚擾它的;如果你能體會羅浮宮中那些名畫的瑰麗光彩,是不敢貿然用不禮貌的眼光註視它的;如果你能聽懂維也納金色大廳中的動人音符,是不會隨意高聲呼喝來打斷它的。”在許多文人學者看來,觀眾的“共鳴感”就是對藝術的高度肯定。而邢台觀眾正是因觀看《呂玉蘭》所產生的“共鳴感”,才更加充分表達出對這部戲的理解、尊重、推崇,更是於行為舉止間也默契地蘊含著敬意。
  讓邢台人認可、感動和尊敬的,並不僅限於河北梆子現代戲《呂玉蘭》在藝術方面的成就。讓邢台人民銘記至今的,且自覺去追隨去學習的,是邢襄大地上那位吃苦耐勞的女勞模,是那位“東留善固的閨女”,是呂玉蘭留下來的精神。呂玉蘭精神在邢台這片熱土上醞釀產生,又通過種種方式在邢台人民身上得到傳承延續,這實在是件足值自豪、充滿勵志意味的事情。
  河北現代梆子戲《呂玉蘭》的創作者和演員們、觀看《呂玉蘭》的觀眾們以及所有邢台人,都是呂玉蘭精神的受益者。多年後的今天,呂玉蘭精神通過舞臺在家鄉父老面前重現,邢台人應以嚴謹態度珍視這筆寶貴財富,用文明姿態看好這部戲,用積極行動去傳承這種精神。
  文/劉哲  (原標題:“共鳴感”是對藝術的高度肯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z59nzkqk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